選擇尊嚴不是放棄!破解安寧療護迷思!
安寧緩和醫療是一種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服務,旨在減輕末期病患的痛苦,提升生活品質。透過緩和症狀和提供心理、社會及靈性支持,安寧緩和醫療讓病患和家屬在生命最後階段獲得溫暖與尊嚴的照顧,而是專注於讓病患的最後旅程平靜、舒適。
本篇文章針對安寧療護的相關迷思進行釋疑,幫助大家更正確地理解這項醫療服務。部分內容感謝醫改會授權使用。(點我看原文)
迷思:選擇安寧,就等於不再接受治療而等死?
依據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第三條之定義,選擇安寧是為減輕末期病人之生、心及靈痛苦,並增進其生活品質而提供緩解、支持性的照護。
安寧病房並非是個「什麼都不做,只有等死」的地方。選擇安寧絕非放棄回家等死,而是拒絕末期無效益又增加痛苦的醫療,但仍會持續給予必要的關懷與治療照護,讓病人自然走完生命最後一哩路。
迷思:選擇安寧,就等於不孝、等於剝奪長者生命?
選擇舒緩性的安寧或同意拔管,並不是安樂死,而是長輩順著生命自然病程而善終(自然死),就如同落葉歸根般的生命歷程。
孝順父母是不捨他們軀體受苦、一再承受無效治療的折磨;但過度維生醫療(如化療、洗腎)只是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,但無治癒效果,而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。
因此,不想看長輩毫無尊嚴地靠機器加工維生延命,決定放手回歸自然死亡,到天上當神仙,才是真孝道、好命。
迷思:遇到重症末期搶救關頭,才需要決定是否簽署文件選擇安寧緩和?
為了更有效討論及規劃善終權利,只要是年紀漸漸大了、罹患多重病症或不易治癒病痛、病後生活品質越變越差等病家,都可及早請教醫護團隊而進行規劃,並預先簽署相關治療計畫與文件,病人更能自主決定想要如何好命到終老。
如果是拖到最後危急時刻才討論,病人常無意識或能力自主決定、家屬慌亂間又不容易有共識,加上臨時難安排到安寧照護資源來服務,想選安寧善終也難。
迷思:如果醫師沒開口,病家不該主動提出安寧善終的要求?
選擇安寧善終不一定要拖到最後或等醫師開口,特別是台灣礙於醫護人力吃緊及長年訓練養成「醫生不醫死」的服務方式,不見得會主動提早與病家討論。
依據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,年滿二十歲具完全行為能力者,就有權利早早就選擇簽署安寧緩和意願書,拒絕末期無效醫療。病家也可提早找醫師討論訂出好命善終計畫(ACP)。如果不知道或不敢跟醫師開口,可先詢問安寧基金會、各地衛生局,新北市民也可洽詢長照服務中心,學習如何提出您的善終選擇,再跟醫師討論。
迷思:選安寧就必須常住安寧病房,無法完成返家在地善終的心願。
目前健保提供的安寧緩和服務,除了入住安寧病房或由安寧團隊到原本的病房提供服務外,還有居家安寧及社區安寧服務,幫助病人在生命末期回到家中仍可獲得安寧團隊的協助,達成在地善終的心願。
迷思:只有癌末病人才能住安寧病房或接受健保安寧緩和服務的資格。
健保提供的安寧緩和服務不僅限於癌末病人,還有失智、漸凍人等八種非癌症的末期病人也可申請。
此外,安寧善終是每個人的權利,就算沒有健保給付,每個人也可及早學會預立安寧善終計畫,或請醫師依照《安寧緩和條例》賦予的權利,撤除無效益的末期維生醫療。病家也可洽詢安寧基金會或醫院家醫科的安寧諮詢門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