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至主內容
擁抱與祝福

學習面對死亡的五堂課

諮商準備

在生命的旅程中,死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理解它能讓我們更珍惜當下、活得更加燦爛。透過孫效智教授、趙可式老師及黃勝堅院長的共同分享,我們希望帶領大家學習關於死亡的五堂課,幫助您透過充分的準備,為自己創造更加圓滿的人生。

 

第一堂課:死前活一次

  人生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,每個人都將面臨生老病死的階段。當罹患無法治癒的重症時,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並保障醫療權利變得至關重要。孫效智教授,台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,因母親與前妻罹癌的經歷,對於病患與其家屬的困境深有體會,並積極推動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。這部法律賦予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權利,幫助他們在無法表達意願時,依循其預先決定的醫療方案,保障尊嚴與醫療自主權。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和醫療委任代理人的機制,病人能更早規劃臨終醫療,實現善終,走向有尊嚴的生命終點。

 

 

第二堂課:預約善終之路

  提到死亡,你會想到什麼?悲傷或黑暗?但其實「思考死亡」也能帶來正能量。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於2019年正式實施,讓人們通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(ACP)釐清醫療意願,並與家人溝通,進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(AD),保障即使失去意識,個人的醫療選擇仍能被遵循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強調,諮商不僅能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決策對家人的影響,還能促進家人間的深度溝通,帶來生命中的和解與正面力量。

 

 

第三堂課:理解醫療極限

  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,推動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多年,曾分享一位53歲癌末患者的故事。這位太太明確表示希望病危時能平靜善終,無痛離世。然而,當她因肺炎感染高燒時,女兒出於孝心,要求醫院使用各種手段搶救母親。最終,急救未能挽回生命,卻使母親在滿目瘡痍的情況下離世,未能如願善終,女兒也留下無法彌補的愧疚與悲傷。趙教授呼籲,通過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,病人可自主選擇臨終醫療,家屬也應尊重病人的決定,實現無憾的生死抉擇。

 

 

第四堂課:生命末期導航

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強調,死亡議題需要有人引領社會改變觀念,幫助病人自主善終。他以「人工營養水分」為例,許多人誤以為拒絕鼻胃管灌食等同於「餓死病人」,但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保障病人選擇不接受管灌,而改為細心手工餵食等方式。黃總院長指出,尊重病人的醫療意願,無論是長時間餵食失智患者或運用科技改善進食方式,都是實現自主善終的重要步驟。《病主法》也讓醫療人員更有能力提供尊嚴照護,成為生命末期的導航者。

 

 

第五堂課:死前活一次

  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認為,生與死的意義相互啟發。要達到「善終」與「生死兩無憾」,需要掌握人生的四道: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。他強調,人生無常,每個告別都可能是最後的離別,因此更應珍惜當下,減少爭吵,增進愛與陪伴。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讓人們勇敢面對死亡,思考生命的終點。孫教授指出,生命教育不僅探討死亡,更關注如何活得有意義,深化人生觀、內化價值觀,這才是活出真正快樂且充實人生的關鍵。

 

 

(本篇影片為本會於病主中心時期拍攝,感激所有與我們同行的專家與前輩)